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首发

网络首发

电催化-臭氧协同增效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机理分析

收稿日期:2025-08-22 修回日期:2025-10-10 接受日期:2025-10-12

DOI:10.20078/j.eep.20251006

摘要:电催化-臭氧协同技术(Electrocatalytic-Ozone, ECO)因其反应速度快、有机物矿化效率高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系统综述ECO协同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技术分类,详细介绍了EC... 展开+
摘要:电催化-臭氧协同技术(Electrocatalytic-Ozone, ECO)因其反应速度快、有机物矿化效率高且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系统综述ECO协同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技术分类,详细介绍了ECO的3种模式:电催化-臭氧氧化串联、臭氧-电催化氧化串联及电催化耦合臭氧氧化;(2)关键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阳极材料(如镍锑共掺杂二氧化锡、石墨毡和活性炭纤维)、阴极材料(如碳–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铁氮共掺杂碳纳米管)、电流密度、臭氧浓度及溶液pH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3)应用场景,系统评述了ECO在抗生素废水、印染废水、垃圾渗滤液等复杂水质处理中的效能验证。在反应机理方面,深入探讨了ECO体系中的关键活性物种的生成及作用机制,如羟基自由基(·OH)的生成途径、贡献度及其协同效应,同时以苯酚和布洛芬为典型模型污染物,解析了其氧化过程中间产物生成、断键规律及最终矿化路径。此外,还分析了含Cl-废水电催化氧化过程中氯酸盐与副产物的生成机理。综合来看,尽管ECO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工程化应用仍面临严峻挑战,如电极材料在复杂水质条件下的长效稳定性与广谱适应性有待提升;反应过程中多种活性物种共存及其相互作用,导致反应路径复杂、调控机制尚不明晰。基于此,对未来研究的重点进行展望,包括颠覆性电极材料设计、人工智能辅助工艺优化、多技术耦合的可行性评估及全生命周期环境经济性分析。综述整合ECO协同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收起-

作者:

  • 朱昊
  • 王电站
  • 周立祥*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朱昊(1992—),男,辽宁本溪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E-mail:zhuhao@njau.edu.cn
*通讯作者:周立祥(1965—),男,湖南衡山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和废水处理。E-mail:lxzhou@njau.edu.cn

单位

  • 南京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字

  • 电催化臭氧
  • 高级氧化技术
  • 电极材料
  • 活性物种
  • 羟基自由基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377063)

引用格式

朱昊, 王电站, 周立祥. 电催化-臭氧协同增效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机理分析[J/OL]. 能源环境保护: 1-11[2025-10-29].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1006.

ZHU Hao, WANG Dianzhan, ZHOU Lixiang. Advances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Synergistic Electrocatalytic-Ozone[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1[2025-10-29].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1006.

ZHU Hao, WANG Dianzhan, ZHOU Lixiang. Advances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Synergistic Electrocatalytic-Ozone[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1[2025-10-29].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1006.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拱秀路288号煤科大厦
邮编:311201
编辑部电话:0571-82989702;19558121964
编辑部邮箱:office@eep1987.com
网站版权©《能源环境保护》编辑部  浙ICP备0600090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