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首发

网络首发

微塑料与微藻的相互作用及协同转化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25-08-23 修回日期:2025-09-23 接受日期:2025-09-25

DOI:10.20078/j.eep.20251005

摘要:全球塑料污染加剧导致水体微塑料累积,其强污染物吸附能力与难收集特性使传统处理技术面临挑战。微藻因高环境适应性、强代谢能力,在微塑料生物修复中展现出优异潜力。系统综述微藻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机制、生物修复策略及共转化路径。在相互作用层面,微藻分... 展开+
摘要:全球塑料污染加剧导致水体微塑料累积,其强污染物吸附能力与难收集特性使传统处理技术面临挑战。微藻因高环境适应性、强代谢能力,在微塑料生物修复中展现出优异潜力。系统综述微藻与微塑料的相互作用机制、生物修复策略及共转化路径。在相互作用层面,微藻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是异质聚集体形成的核心,微藻与微塑料的相对尺寸调控聚集行为。微塑料对微藻的毒性受粒径、浓度、老化程度等多因素影响,而微藻可通过物理磨蚀与水解酶加速微塑料老化降解。在生物修复层面,需匹配藻种与微塑料的表面特性,调控EPS分泌与生物膜生长,平衡体系剪切力以实现微塑料稳定移除。在共转化层面,微藻与微塑料共热解/液化可通过微塑料的氢供体效应降低生物油含氮含氧杂质,并制备高比表面积多孔碳或荧光碳量子点。旨在衔接微塑料治理与微藻资源化链条,为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兼具环保性与经济性的新思路,同时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深化及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收起-

作者:

  • 林璐秋1
  • MARYAM Bayati2
  • 张淑娟1
  • 熊菲菲1
  • 张金洺1
  • 龚勋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林璐秋(2000—),女,福建莆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E-mail:d202580669@hust.edu.cn
通讯作者:龚勋(1982—),男,湖北武汉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E-mail:gx@hust.edu.cn

单位

  • 1.华中科技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煤炭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
  • 2.诺森比亚大学 工程与环境学院 机械与建筑工程系

关键字

暂无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2176188)

引用格式

林璐秋, MARYAM Bayati, 张淑娟, 熊菲菲, 张金洺, 龚勋. 微塑料与微藻的相互作用及协同转化研究综述[J/OL]. 能源环境保护: 1-12[2025-10-28].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1005.

LIN Luqiu, MARYAM Bayati, ZHANG Shujuan, XIONG Feifei, ZHANG Jinming, GONG Xun. Interactions and Synergistic Co-Conversion of Microplastics and Microalgae: A Review[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2[2025-10-28].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1005.

LIN Luqiu, MARYAM Bayati, ZHANG Shujuan, XIONG Feifei, ZHANG Jinming, GONG Xun. Interactions and Synergistic Co-Conversion of Microplastics and Microalgae: A Review[J/OL].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1-12[2025-10-28]. https://doi.org/10.20078/j.eep.20251005.

相关论文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拱秀路288号煤科大厦
邮编:311201
编辑部电话:0571-82989702;19558121964
编辑部邮箱:office@eep1987.com
网站版权©《能源环境保护》编辑部  浙ICP备0600090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