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征稿

专题征稿

2026年“污碳协同精准探测”专题征稿

日期:2025-04-24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挑战。大气细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其物理交换与化学转化过程相互耦合,共同影响区域空气质量与全球碳循环,亟需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而环境监测则是污染控制和气候变化评估的前提性条件和基础性保障。但是,目前针对二次污染全过程立体探测、超低排放污碳协同在线监测、多污染物跨圈层监测、污碳协同数智化监测与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突破污碳协同精准探测技术瓶颈,构建多尺度、多介质、高分辨的天空地海一体化探测技术体系,对揭示环境污染迁移转化与碳循环耦合规律、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为彰显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凸显能源与环境学科交叉融合特质,助力能源环境学科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突破发展,编辑部特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刘建国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付强研究员、清华大学蒋靖坤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庞小兵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桂华侨研究员共同担任客座副主编,拟于2026年出版“污碳协同精准探测”专题。本次专题将重点介绍原创性科研成果,以期为污碳协同精准探测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提供优质的展示与交流平台。

一、征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二次污染过程精准探测技术

2. 大气环境地基遥测技术

3. 大气成分卫星遥感技术

4. 污染源超低排放监测技术

5. 多污染物跨圈层监测技术

6. 水土污染监测技术

7. 数智化监测与分析技术

8. 环境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

9. 环境监测与机器学习

......

二、论文内容及质量要求

文章要围绕“污碳协同精准探测”主题,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内容未公开发表,具有较强的科学与技术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文章格式请参考《能源环境保护》官网首页→下载中心→《能源环境保护》论文模板及征稿简则。

三、交稿及评审

为确保专题按时正常出版,请于2025年9月30日前将稿件投稿至《能源环境保护》投稿系统,网址:http://eep1987.com。

为保持专题的学术水平,将邀请行业专家,按照《能源环境保护》审稿流程对所有论文进行双向匿名评审,通过审稿(初审、同行评审、复审、终审)的论文方可发表。

四、论文传播方式

专题文章正式录用后即网络首发,并在《能源环境保护》官网、中国知网、《能源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等上进行宣传。

五、联系方式

专题联系人:金丽丽  18767192057

E-mail:jinlili@eep1987.com


客座主编

李建国老师1.png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刘建国 研究员

刘建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曾任“十二五”863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检测仪器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0年荣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长期从事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与遥感装备研究,已获150多项专利授权,发表论文200余篇。取得“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大气细颗粒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光学检测技术及应用”等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国家环保部环境保护科技技术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

客座副主编

付强老师1.png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付强 研究员

付强,研究员,现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规划师,兼任全国气标委分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长期从事环境质量监测及质量管理、国际履约监测和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组织建设多个国家环境监测质控管理实验室,完成国家空气监测网、沙尘暴监测网和酸雨监测网能力建设等。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尖端人才”和“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获得者。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水专项、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和环保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十余项,主持参与制定各类生态环境保护行业监测标准二十余项,出版专著近十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6项,其他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

蒋靖坤老师1.png

清华大学  蒋靖坤 教授

蒋靖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任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和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主持了重点研发计划“固定源超低排放高精度监测与质控技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基金委重大项目、优青等项目。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际气溶胶领域斯莫鲁霍夫斯基奖、亚洲青年气溶胶科学家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庞小兵老师1.png

浙江工业大学 庞小兵 教授

庞小兵,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主持基金委优青、面上、青年、重大仪器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英国皇家学会牛顿奖学金等项目30多个。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AN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主要从事大气立体观测技术与应用、大气边界层与大气复合污染关系、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装备研发等研究。担任《三峡环境生态监测》杂志副主编、《科技通报》杂志编委、《能源环境保护》青年编委委员、《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地球环境观测专委会常委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VOCs专委会常委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专委会委员。获浙江省环境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1)。

桂华侨老师1.png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桂华侨 研究员

桂华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光电专委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分会理事。长期从事大气细颗粒物监测技术研究工作,研发了系列监测技术设备,批量应用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和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网。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与澳门联合资助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1项等16项重要科研任务。在PNAS、ACS Nano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60余项、美国专利5项、国际PCT专利2项,编制团体标准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3)。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拱秀路288号煤科大厦
邮编:311201
编辑部电话:0571-82989702;19558121964
编辑部邮箱:office@eep1987.com
网站版权©《能源环境保护》编辑部  浙ICP备0600090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