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 for Papers

Call for Papers on "New Energy and Solid Waste Recycling" 2026

Date:2025-03-27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战略目标的驱动下,新能源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但伴随产生的大规模退役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及动力电池等新型固体废弃物已形成显著环境挑战。此类新能源固废兼具战略资源属性与潜在污染风险,其组分中富含稀有金属、贵金属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可循环利用物质,若处置失当将导致重金属浸出、微塑料扩散等生态环境风险。目前,新能源固废循环利用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回收成本高、技术不成熟、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新能源固废循环利用技术,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为彰显学术期刊的引领作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凸显能源与环境学科交叉融合特质,助力能源环境学科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突破发展,编辑部特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曹宏斌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华中科技大学杨家宽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胡艳军教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孙峙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胡敬平教授共同担任客座副主编,拟于 2026 年出版“新能源固废循环利用”专题。本次专题将重点介绍原创性科研成果,以期为新能源固废循环利用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提供优质的展示与交流平台。


一、征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退役风电与光伏组件梯级利用

2. 退役动力电池安全检测与梯级利用

3. 新能源固废智能化高效拆解与材料分选

4. 新能源固废绿色循环利用

5. 新能源固废环境风险与过程污染控制

6. 新能源固废资源循环全生命周期评价、优化策略、碳减排效益评估

7. 新能源固废相关法规标准与产业政策

8. 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固废循环利用中的应用

......

二、论文内容及质量要求

文章要围绕“新能源固废循环利用”主题,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内容未公开发表,具有较强的科学与技术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文章格式请参考《能源环境保护》官网首页→下载中心→《能源环境保护》论文模板及征稿简则。

三、交稿及评审

为确保专题按时正常出版,请于 2025 年 8 月 30 日前将稿件投稿至《能源环境保护》投稿系统,网址:http://eep1987.com。

为保持专题的学术水平,将邀请行业专家,按照《能源环境保护》审稿流程对所有论文进行双向匿名评审,通过审稿(初审、外审、终审)的论文方可发表。

四、论文传播方式

专题文章正式录用后即网络首发,并在《能源环

境保护》官网、中国知网、《能源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等上进行宣传。

五、联系方式

专题联系人:金丽丽  电话:0571-82989702

手机/微信:18767192057  E-mail:jinlili@eep1987.com


客座主编

曹宏斌研究员1.pn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曹宏斌 研究员

曹宏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战略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化工科学数据中心主任。杰青(2014)、WR计划领军人才(2013)。针对工业过程,创新构建了高效分离为核心、生产端-末端多过程优化集成的高效减污降碳技术系统,在锂电固废循环、煤化工、有色、钢铁等行业120余座工程实现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在JACS、ES&T、W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400篇;编写中英文专著20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61件;软著9项。 兼任《工业水处理》编委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Water & Ecology》、《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科学数据》等期刊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3)、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8);协会特等奖1项(2020)、省/部/学会/协会一等奖4项。 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16)、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3)和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


客座副主编

杨家宽老师照片(1)(1)1.jpg

华中科技大学 杨家宽教授

杨家宽,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现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长江流域多介质污染协同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工程管理专委会主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环境卫生工程》《能源环境保护》等国际国内期刊编委等学术兼职。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系、牛津大学环境与地理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环境多介质污染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主持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环境领域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itie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包括美国专利3项),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共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其中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等。

胡艳军老师(1).jpg

浙江工业大学 胡艳军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入选了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和Waste Disposal & Sustainable Energy期刊编委、《燃料化学学报》和《能源环境保护》期刊青年编委等,多次组织固废领域专题特刊并任客座主编。长期从事大宗固废资源化与清洁能源化技术研究。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等30余项。以第1作者出版学术著作2部,以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1完成人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等。

孙峙 研究员.pn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孙峙 研究员

孙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过程所环境研究部主任。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2011~2013年分别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后;2013~2016年为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循环与环境工程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等资助。相关研究在Nature,Green Chemistry等业界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及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9部。相关技术申请中国专利80余项,国际专利2项,企业技术秘密1项。兼任Journal of Sustainable Metallurgy期刊副主编,TC297/SC4废电池回收全国标准化工作组副组长、TC294/WG1工作组成员、中国电子废弃物环境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化学物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欧盟ECOS组织咨询专家组专家等。

胡敬平-证件照1.jpg

华中科技大学 胡敬平教授

胡敬平,博士、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固废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江流域多介质污染协同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后先后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牛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荣获牛津大学Ramsay Fellowship。长期主要从事环境催化、固废资源化技术、环境大数据与绿色发展等研究。在Adv. Mat.、Adv. Func. Mat.、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290余次,总他引超过9000次,H因子53。担任“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期刊副主编、《能源环境保护》期刊青年编委、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湖北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科技部青年973项目。


Add: No.288, Gongxiu Road,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ost Code: 311201
Tel: 0571-82989702, 19558121964
E-mail: office@eep1987.com
Website Copyright ©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京ICP备05086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