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4-07-29
有机固废包括但不限于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农林废弃物(如秸秆、木屑、畜禽粪便等)、工业有机废渣等,这些废弃物的产生量巨大,且具有能源和资源的双重属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林业的快速发展,有机固废产量仍持续增加。为了应对能源危机、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生物质基航空燃料、气化气合成甲醇、垃圾合成气、生物质基材料等具有可再生、低碳排放等优点,能有效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将有机固废资源化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解决有机固废处理的难题,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双碳;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实现有机固废资源化、无害化与高值化,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突出学术期刊导向作用,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体现学科交叉特性,推动能源环境学科的长足发展,编辑部特邀中山大学严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胡艳军教授担任专题主编,拟于 2025 年出版“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专题。本次专题将重点介绍原创性科研成果,以期为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提供优质的展示与交流平台。
一、征稿主题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1. 生物质转化合成清洁燃料与化学品;
2. 生物质基材料制备及应用;
3. 有机固废热解气化制备燃料;
4. 有机固废能源化利用过程的污染物控制;
5. 有机固废能源化过程的基础研究;
6. 有机固废其他能源化利用技术;
7. 人工智能及计算机技术在有机固废与清洁能源化技术中的实践与应用;
8. 其他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相关研究及技术等;
二、论文内容及质量要求
文章要围绕“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主题,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内容未公开发表,具有较强的科学与技术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文章格式请参考《能源环境保护》官网首页→下载中心→《能源环境保护》论文模板及征稿简则。
三、交稿及评审
为确保专题按时正常出版,请于2024年11月30日前将稿件投稿至《能源环境保护》投稿系统,投稿网址:http://eep1987.com。
为保持专题的学术水平,将邀请行业专家按照《能源环境保护》审稿流程对所有论文进行双向匿名评审,通过审稿(初审、外审、复审、终审)的论文方可发表。
四、论文传播方式
专题文章正式录用后即网络首发,并在《能源环境保护》官网、中国知网、《能源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等上进行宣传。
中山大学 严凯教授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杰出人才,校逸仙优秀学者。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质的资源化能源化等领域的研究。在Nature 子刊,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CS Catalysis, AICHE Journa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5项,授权9项含美国专利、澳大利亚专利各1项,企业转化1项;受邀编著生物质英文专著3本,受邀担任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Sustainable Horizons等期刊副主编,受邀担任Green Energy Environment, Current Green Chemistry, Biochar, eScienc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物理化学学报》《能源环境保护》等期刊编委/青年编委;获得国际IAAM Medal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RSC Top 1%高被引学者、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
浙江工业大学 胡艳军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入选了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校“十四五”高层次人才培育对象等。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热能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和Waste Disposal & Sustainable Energy期刊编委、《燃料化学学报》和《能源环境保护》期刊青年编委等,多次组织固废领域专题特刊并任客座主编。长期从事大宗固废资源化与清洁能源化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含1项重点项目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课题以及省公益性项目、省建设厅科技研发项目、省生态环保厅科技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研发项目等30余项。以第1作者出版学术著作2部,以第1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以第1完成人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创新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浙江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