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2024 > 02

论文

小球藻水热催化联产功能化碳材料过程反应特性研究

收稿日期:2024-01-31 修回日期:2024-03-07 接受日期:2024-04-08

DOI:10.20078/j.eep.20240310

免费下载 免费下载 2024年02期

    摘要:微藻水热碳化技术具有无需干燥高含水率微藻、反应溶剂绿色无污染、反应条件相对温和等优势,可用于制备碳点和水热炭等功能化碳材料,受到广泛研究关注。然而,目前微藻水热碳化制备的碳材料存在质量产率较低、性能较差的问题,需通过添加适宜的催化剂以提高碳... 展开+
    摘要:

    微藻水热碳化技术具有无需干燥高含水率微藻、反应溶剂绿色无污染、反应条件相对温和等优势,可用于制备碳点和水热炭等功能化碳材料,受到广泛研究关注。然而,目前微藻水热碳化制备的碳材料存在质量产率较低、性能较差的问题,需通过添加适宜的催化剂以提高碳材料的产率与品质。因此,研究了H_2SO_4、CH_3COOH、NaOH、Na_2CO_3等催化剂对蛋白核小球藻水热碳化制备碳点与水热炭的影响规律,并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水热碳化过程中多相产物的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4种催化剂均能提高微藻碳点质量产率,其中NaOH可使碳点产率提高约73.3%。添加酸性催化剂使碳点尺寸变小,碳点平均粒径最小仅为1nm;而在碱性条件下获得的碳点尺寸变化不明显,粒径主要集中在3.0~4.0nm之间。在230℃和100min条件下,CH_3COOH作为水热催化剂制备的微藻碳点的荧光量子产率最高可达7.88%,并在340nm的吸收波长激发下发射出波长为420nm的最强发射荧光。元素分析表明,4种催化剂均降低碳点中的N元素含量,且均能提高水热炭的高位热值。催化剂对水热炭高位热值的提高效果由强到弱为H_2SO_4> CH_3COOH>NaOH> Na_2CO_3。热重分析发现,在水热碳化过程中,微藻碳水化合物的水解转化比蛋白质更快;添加CH_3COOH可以促进蛋白质水解转化,而碱性催化剂不利于碳水化合物的水解转化,这4种催化剂对微藻脂质降解过程的影响均不明显。动力学分析发现,水热碳化过程中主要反应包括碳点聚合生成水热炭、微藻生物油的析出以及微藻降解生成其他相产物。碳点主要是通过其他相产物中的小分子聚合和微藻大分子裂解直接生成;在230℃、CH_3COOH催化条件下,微藻碳点较难发生水解,且微藻生物油水解后难以发生逆向反应。

    收起-

    作者:

    • 周清明1,2
    • 张敬苗1,2,*
    • 朱贤青1,2
    • 黄云1,2
    • 夏奡1,2,*
    • 朱恂1,2
    • 廖强1,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周清明(1998—),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藻水热转化利用。E-mail:zhouqingming@cqu.edu.cn
    通讯作者:张敬苗(1989—),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利用。E-mail:jingmiaozhang@cqu.edu.cn
    夏奡(1986—),男,重庆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E-mail:aoxia@cqu.edu.cn

    单位

    • 1. 重庆大学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2. 重庆大学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关键字

    • 微藻
    • 水热碳化
    • 催化剂
    • 碳点
    • 水热炭
    • 反应动力学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236009,52106224);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21jcyj-msxmX0062)

    引用格式

    周清明,张敬苗,朱贤青,等.小球藻水热催化联产功能化碳材料过程反应特性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24,38(2):166-179.

    ZHOU Qingming, ZHANG Jingmiao, ZHU Xianqing, et al.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talyzed Chlorella 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 to co-produce functional carbon materials[J].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4, 38(2): 166-179.

    相关论文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拱秀路288号煤科大厦
    邮编:311201
    编辑部电话:0571-82989702;19558121964
    编辑部邮箱:office@eep1987.com
    网站版权©《能源环境保护》编辑部  浙ICP备06000902号-4